查看原文
其他

豆瓣9.2的《人生第一次》,也太好哭了

中青报•中青网 中青校媒 广东 2022-06-11

萌主有话说

豆瓣用户给出了9.2分的评分,B站用户更是打出了9.8的高分!网友评论: “看完了这部纪录片,就像过了一生。”还有人将其誉为“中国人最平凡也最真实的人生图鉴”。



张国荣曾唱过:“一生际遇乐与苦,必须经过第一次。” 


在无数个“第一次”里,藏着生而为人最为珍贵的体验。


无论是过去的“第一次”,还是未来的“第一次”,那都是我们人生中难忘的“第一次”。它们都是悲喜交加,有苦有甜。


ren





sheng





di





yi





ci






作为2020年开年力作, 《人生第一次》邀请了包括总导演在内的十二位明星作为“故事讲述人”,用克制的语言与配乐,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个缓缓流动的国民故事。






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,以及12个对中国寻常百姓都意义重大的人生断面上。在时间上贯穿了生命的出生、上学、成家、立业、养老等不同阶段;空间上分布于医院、学校、军队、房产中介、村庄、工厂、老年大学等不同年龄段下的人生场景。



通过纪录片,我们深深感动着,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第一次,想起了那些年;又像是看到了未来的第一次,有了不一样的感触。



“长大的第一步,就是敢于表达自己”


生活中,有多久,我们没有大胆地向大家宣誓自己的雄心壮志,有多久,我们不敢向对方说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。仿佛,在经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磨砺之后,我们都学会了妥协,学会了隐藏自己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想法。


而在纪录片里,一些十二、三岁的孩子并没有选择藏着掖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

在《长大》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——夜幕降临,繁星点缀着天空,篝火前坐着一群孩子,火焰在空气中发出噼噼波波的声响,火光映着孩子们的球鞋、低头露出的发丝和眼镜,也映着他们认真思索的脸。






老师问到:“十年后,你会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妈妈呢?”


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。有个孩子希望自己将来是一个“像大海一样的爸爸,因为要让他们的孩子知道“人生不是风平浪静的”;另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私的妈妈,因为她不想像自己母亲现在那样,把太多的爱都留给了自己的姐姐。






这些回答,好真实,真实到听起来有些好笑、有些可爱,却更是让人感动。


能够敢于表达自己,真好。不管是以诗歌的方式,还是其他方式。


他们学会了,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里。他们在拐着弯地,告诉大家自己内心真实而又稍显胆怯的渴望。


“会写诗的孩子,不砸玻璃。”


孩子们所有的感觉、情绪、心事,应当组成语言的溪流,沿着峡谷流淌,最终向着蓝色的大海奔腾而去。诗歌给了孩子们情绪发泄和表达感受的出口,而当他们认识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之后,就不会再像有些成年人通过砸东西这样方式来排解情绪。






长大不意味着一定要妥协。最初的我们,或许被世俗一层层包裹起来,显得臃肿笨拙,稚嫩的双眸也被世俗所蒙蔽,变得浑浊模糊。

我们问自己,难道在重压之下,一切挣扎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吗?

我们相信,不是的!

你不说自己喜欢棒棒糖,那你怎么获得棒棒糖呢? 



 “男儿有泪可轻弹”


军人通常象征着坚忍不拔、有泪不轻弹等充满男子汉气概的形象。但在《人生第一次》里,触碰到我们泪点的,是新兵入伍过程中的酸甜苦辣。


我们都熟知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却不知下一句是“只是未到伤心处”铁骨铮铮的军人何尝没有丝丝柔情。


想家,对于大部分新兵来说是难以克服,却又必须忍耐的事情。你不言我不语,但是大家心照不宣,万一有人不小心说破,再坚强的人都难以忍住那两行热泪。






家里并不同意张书豪当兵,于是他自己偷拿了家里户口本,办完了所有应征手续。

 

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,心里时刻牵挂着妈妈,同时也为自己不顾家人反对、偷偷报名入伍而感到内疚。


镜头下的张书豪一直给人硬气潇洒的印象,但当他心中的软肋被提起,就像撕开了他逞强的面具。


 “你不想家吗?”徐龙问了张书豪一句。


一直以来隐藏自己思念母亲的情绪,张书豪终于绷不住了,“怎么会不想。”。


比起离家的不适应,他更为担心的是,妈妈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。






而班长对张书豪说了一句话:“在这都是家。”


当初,班长刚入伍时,也是每晚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,而如今他用这五个字安慰着张书豪,就如同安慰着“曾经的自己”。


令我们动容的不是他们的泪水,更是他们忍住眼泪的模样。


我们常常用着不同的面孔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情景,最后却把敏感脆弱的一面只留给自己。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,我们囚禁自己的真实情感,涂抹一层“保护色”,却发现自己更加孤独。






流泪并不是罪过,一直沉浸在泪水中浑浑噩噩才是不可取的。无论性别,无论年龄,我们都有内心柔软的一面,用泪水宣泄过后,拍拍身上的灰尘,继续前行,这样的步伐也许更有力量。



“爱情,不见得要那么轰轰烈烈”


有人说,在父母的那个年代,在大多数包办婚姻的情况下是没有爱情的。其实并不是没有爱情,只是久而久之,轰轰烈烈的爱情变成了朴实简单的依赖和陪伴。

 

我们这一代人似乎很矛盾。一方面宣扬“爱情至上”,对婚姻绝不将就,一定要找到对的人;另一方面,又会在经历一些感情挫折后哭诉“不再相信爱情了”,随便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凑合过就算了。

 

相比之下,父母辈的爱情真是平凡而又伟大。






“如果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,中午他会干嘛呢?”

 

《相守》正片开头的第一句就来了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,让人不禁如鲠在喉。

 

片中的夏爷爷,他的妻子患了宫颈癌,但他没有自怨自艾。






他会在护士给妻子打针感觉疼痛时说温柔点;会在老婆子唉声叹气时学她叹气,然后乐观地鼓励老婆子:唉什么,我老婆是最棒的;会给老婆子做他为数不多的拿手菜。积极乐观的夏爷爷,在妻子与癌症长跑的六年里,他也陪跑了六年。







生活是宽阔的,悲喜交织才是真相,患癌很不幸,却不代表着就要愁云满面。

 

缓一缓,停一停,去问问长辈的爱情是怎样的,会发现——

 

今天,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心还不够坚强。都说相知容易相守难,从父母那一辈人身上看到的爱情,不会轰轰烈烈,不会惊天地泣鬼神,却如同春雨滋润万物无声无息,爱意深远真情永存。

 

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“一定会好的”,更需要的是“好不好,我都在”。



 “我们凭什么浪费每一天”


 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这句话已经听得耳朵起茧。但说起来很巧的是,在当今社会,很多青年人仍然得过且过、挥霍大好青春年华的时候,许多老人却在努力地学习着。

 

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已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7.6万余所,在读老人1300余万人。






这些老年人每天坚持到老年大学上课,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拿文凭,只是因为喜欢,只是因为想充实自己。他们的学习冲劲丝毫不比年轻人差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 

这些老人在努力地学习,不想被快节奏的社会抛下。


杨敏就是其中的一员。杨敏是四川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成员。年轻时,舞蹈团选上了她,但在当时的社会,跳舞是不务正业的事情,杨敏的父母不允许她学舞蹈。退休之后,她最想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去老年大学学跳舞。






但孙女的出生,让她停止了跳舞。

 

有人说,中国的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子孙辈,往往牺牲了自己最愉快的时间。

 

子女忙于工作,带孩子的任务似乎很自然就落在老人们的肩上。她只好放下自己的爱好,把所有时间都留给孙女。


杨敏说,虽然很喜欢跳舞,但是比“喜欢”多一点的是“即便要将自己的“喜欢”搁置,她也要把“爱”留给孙女。

 

不过,在家,她是母亲、是奶奶;在老年大学的教室,她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




 “在略微喘息的时候,我还是会在老年大学的教室跳舞。”






“反正我不能把自己圈在家,天天哄孩子,煮饭。”

“我们做的披萨比必胜客还好吃。”

“我反正就是不毕业。”

......

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追求知识的权利,

除了他们自己。






这群老人无功利的学习心态,正是他们最可爱的地方。有网友评论,“青年人是被迫学习,老年人是主动学习。”他们如此努力学习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每一天。



《人生第一次》这一部纪录片,真的让我们很感动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万千普通人的“第一次”,这些“第一次”纪录,就是在赋予人生节点以过渡性的仪式感我们在别人的生活里,一度看到了自己来时的模样和未来的姿态。



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互动实验:

画一条时间轴,以当下为原点,

然后做两件事:
去搜索过去那些第一次,

去回忆它们,看看它们有没有第二次,第三次……
去勾勒未来那些第一次,

去规划它们,那些都是你还没点亮的人生地图。



人生很长

属于你的刻骨铭心的“第一次”

是什么?




 往期回顾 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
这条90000+的网易云热评,让我想起了ta


“你想念春天吗?”“我很想她。”


世界自闭症日|我想倾听,来自星星的你



文字 | 冯佩霞 刘子倩编辑 | 刘子倩图片 | 纪录片《人生第一次》责任编辑 | 李家乐
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出品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